一位頗有造詣和名氣的書法家送我一幅字:靜心有為。我甚是喜歡,決定及時裝裱,懸掛辦公室,權為“墻上銘”。 靜心是一種境界,有為是一種結局;靜心是一種耕耘,有為是一種收獲;靜心是一種修煉,有為是一種回報。二者互為影響、互為轉化、互為循環。蕓蕓叢生,匆匆一世,榮枯無常,得失無序,惟能靜心,方可有為。 林清玄先生曾贈送朋友一字聯:“常想一二,不思八九。”當時,朋友不解其意。林清玄先生解釋說,人生不如意的事十常八九,扣除八九成的不如意,至少還有一二成是如意的。在生命的歷程中,只要常想那一二成的好事,這樣就會感到慶幸,懂得珍惜,不致被八九成的不如意所糾結了。 實際生活中,不少事情往往看似情理之中,又常常是意料之外,反其道而行之。有耕耘,不一定就有收獲;有付出,不一定得到回報;有計劃,不一定實現預期。所以,我們在執著的追求之中,應該堅持做到知足常樂、知喜不憂。多看看陽光,便能感受光明;多想想好事,便能忘卻煩惱;多交交益友,便能排遣孤寂。當然,這一切,都源于靜心。難怪南懷瑾先生所秉持的做人六字訣,把靜字放在首位,然后才依次是緩、忍、讓、淡、平。 靜由心生。毛澤東1917年創作、被楊昌濟老先生打了滿分的“建國之才奇文”《心之力》,開篇即寫道:“宇宙即我心,我心即宇宙。細微至發梢,宏大至天地。世界、宇宙乃至萬物皆為思維心力所驅使。”思維之心力,能主宰宇宙、萬物,更何況是血肉之軀! 細品心字,還頗有一番禪意:飄蕩在茫茫大海上的一葉小舟,正在經歷著幾點雨滴抑或是風雨的洗禮……波濤洶涌的大海,正是由于一葉小舟的穩健航行,海面頓時顯得平靜深邃、寧靜致遠。因為,這葉小舟需要堅守靜氣,否則將難以航行,難以履行使命,難以有所作為。 “每臨大事有靜氣,不信今時無古賢。”古往今來,凡成大事者,都能靜心養氣、涵蓄志氣,應對喜憂、笑對沉浮,統籌得失、暢讀平仄,從而成為人上人、人之楷模。晚清風云人物、三朝帝師翁同龢的這句名言,可謂是入木三分、點石為金啊! 靜能養心。美國哈佛醫學院心臟病專家赫伯特·本森研究認為,靜坐冥想可以使人的肌肉放松,焦慮減輕,緊張激素的活躍度下降。醫學原理告訴我們:身靜,則心安;身心怡悅,則健康長壽。 《道德經》寫道:“得之若驚,失之若驚,是謂寵辱若驚。”只有寵不喜,辱不憂,得而思義,失而淡然,方能寵辱不驚,得失如常,心就會平靜下來。心靜如水,方能善利萬物,包羅萬象。 老子還說:“重為輕根,靜為躁君。”持重是輕浮的基礎,沉靜是躁動的主宰。浮躁是魔,它能讓人迷方向、亂分寸、失根本。寧靜是道,靜心使人更加持重,靜思使人更加仁智,靜為使人更加沉穩。靜下心來,才能遠離浮躁;遠離浮躁,才能安心執業;安心執業,才能事有所成。 有為,必須靜心。靜心,必將有為。靜心有為,既然是一種辯證關系,也是一種人生實踐。 >>>更多美文:心情隨筆
- Oct 22 Tue 2024 10:45
我感謝命運讓我擁有了你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